第265章随手一子,搅动风云
隆庆帝派人去叫李云觐见,贾琼便顺势告退了。
不过出了南书房以后,他却不着急出宫,而是慢悠悠的往外走着,还不时停下来望望天上的云,看看飞过的燕子。
快到承天门时,正好看到一个小太监领着李云从外面进来。
李云可能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被召见,脸上明显带着些许紧张。
贾琼加快步伐迎上去,拱手说道:“李大人,您来得挺快啊。”
李云一听便知道贾琼刚见过圣驾,也拱手说道:“贾大人,您这是刚见完驾。”
贾琼笑道:“是啊,我刚才就在南书房。
江苏省受了倭寇袭扰,居然有一股倭寇侵入了江苏腹地,皇上很是恼怒。
李大人可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制夷论》,皇上让我回去重新写一份交上去。”
李云点头说道:“记得记得,贾大人的大作我怎么能忘呢。
怎么,皇上是打算启用你的方案吗?”
这时在前面带路的太监回头说道:“两位大人,皇上还在等着呢。”
贾琼忙说道:“李大人还要见驾,咱们回头再聊。”
接着他用很小的声音说道:“只咬王澄。”
李云会意的点点头说道:“好,那咱们回头再聊。”
李云明白了隆庆帝召见他的原因,心就定了下来,在路上便想好了说辞。
进到南书房,李云见到面带不豫之色的隆庆帝,忙躬身行礼:“臣李云参见皇上,吾皇圣躬金安。”
隆庆帝也不叫他平身,而是直接问道:“李云,贾琼可曾写过一篇《制夷论》?”
李云忙回道:“是,臣在督学浙江期间,曾拜读过贾大人的这篇大作。
其文采斐然且有真知灼见,臣到现在还觉得钦佩不已。”
隆庆帝问道:“既然你觉得《制夷论》有真知灼见,为何不上报朝廷。
如今倭寇已成朝廷心腹大患,难道你不知道吗?”
“冤枉啊皇上,臣当时就将那篇《制夷论》上奏了朝廷,只是后来被通政司退了回来。
臣当时也感到万分不解,像这种有真知灼见,可以解决朝廷困难的好文章,为何会被退回。
后来臣专门托京中的同年打听此事,才知道是当时的通政使王澄将臣的奏折打回的。”
听到这里,隆庆帝就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说道:“李爱卿平身吧。”
“谢皇上。”
隆庆帝换上了笑脸说道:“朕记得李爱卿提学浙江那几年,浙江一省文教大兴。
那年春闱,浙江省的成绩排名第一,爱卿的功劳着实不小。”
李云忙躬身说道:“臣不敢居功,浙江省文教大兴,有一大半的功劳要归属万松书院,当年臣还奏请皇上嘉奖了书院的。”
隆庆帝点点头说道:“这几年万松书院确实为朝廷培养了许多实干之才,堪称书院楷模。
当然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爱卿做太常寺卿三年了吧,也是时候换个差事了。
朕打算迁礼部左侍郎朱晨为礼部尚书,便由你接任礼部左侍郎吧。”
李云闻言大喜,太常寺卿和礼部侍郎虽然同是正三品,但是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
他忙跪地谢恩道:“臣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隆庆帝说道:“李爱卿回去等旨意吧。”
“是,臣告退。”
李云被升了官,高高兴兴的走了,隆庆帝的脸色却又沉下来。
他恨恨说道:“张纯阳,你这个首辅做得真是好啊,看来是留你不得了!”
隆庆帝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名字。
张纯阳,李世睿,罗瑾,杨思诚,谢谦。
他先在张纯阳的名字上打了个叉,又在后面加上了朱晨和韩栋两个名字。
思考了片刻后,又在杨思诚的名字上画了个圈,在上面写上了王瀚和王子腾两个名字。
不过随后他又将两个名字都划掉,闭目沉思起来。
贾琼出了承天门后并未直接出宫,而是转向去了亲军都督府,找到正在当值的徐山。
一见面,徐山便问道:“玉京,你怎么来了?”
贾琼说道:“表哥,我刚从南书房出来。
刚才杨阁老去向皇上奏报,江苏省被倭寇袭击,有一股三千人的倭寇突破了淮河防线,攻入了江淮腹地。”
徐山闻言也是大吃一惊,他说道:“江淮地区如此重要,应该有重兵把守才对,怎么会被倭寇攻入腹地?”
贾琼说道:“此次倭寇是突然从浙江一带转向江苏,而且是上万倭寇同时发动进攻。
宁波水师主力应该还在浙江,江淮地区守军也准备不足,难免顾此失彼。
皇上知道以后非常生气,我趁机进言剿灭倭寇之策,已经得到了皇上首肯。”
徐山闻言眼前一亮,问道:“你是说皇上同意出兵东瀛了?”
贾琼点头道:“没错,若是此议内阁能够通过。
皇上会派出一支精兵进入东瀛本土,平定东瀛战乱。
此役我会请命担任主帅,表哥你可愿委屈一下,来我帐下当一领兵大将?”
徐山闻言笑道:“玉京你若为帅,我就是在你帐下当一小卒又有何不可!
只是你前一阵不是还说,皇上不会这么快便放我出去领兵嘛,这次皇上能答应?”
贾琼说道:“此一时彼一时,若是这次我能为帅,表哥必能随军出征。”
徐山激动的拍着贾琼的肩膀说道:“那可太好了,我盼这天已经很久了!
玉京你为统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为大将统兵杀敌斩将夺旗,这也是姨父的心愿。”
贾琼点点头,接着说道:“表哥你替我给你岳父余老大人写封信。
出征东瀛,肯定需要水师协助。
我对现在水军将领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请他帮我介绍几个能打硬仗的,不拘品级。”
徐山点头说道:“好,没问题。”
贾琼又说道:“另外你跟余老大人说一声,兵部尚书之职可能很快便会出缺。
若是老大人有意,这次平定江苏倭患,宁波水师最好能立个大功。”
徐山闻言先是一怔,随即点头说道:“好,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