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压

“总统先生,驻日部队是否要出动?”

王启文决心将右翼组织摧毁顺便让日本天皇彻底失去对军队的控制,但是日本由于其历史原因,如果没有动用足够的实力,不可能让日本陆军屈服的,所以田宇恒特意问了一句。

“先不要动用驻日部队,先让日本政府来处理,不行的话就让日本海军动手,我们的驻日部队要留在最后,现在不管怎么说日本也是盟友国家,这种内政还是要交由他们自己处理,

我们下场的话容易脏了自己的手,给英国人找到把柄,不过你们军情局在关键时刻需要行动。”

王启文在正式将日本拉入东亚同盟中后一直没有使用驻日部队干预他们内部的情况,只有在日本政府提出请求或者他们无力维持时才会出动。

就比如之前日本的米骚乱,中国驻日部队就没有行动,让日本自己解决,如果贸然动用部队进行暴力镇压很有可能会被有心人利用,随后分化整个亚约。

要知道英美等国早就看中国组建的这个亚约不顺眼了,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做文章的,但是军情局是个例外,他们会配合日本海军特勤机关行动。

第二天,王启文又将外交部长颜惠庆叫了过来告知了他这个右翼组织的情况,要求他尽快与驻日大使馆联系,通知日本政府中国中枢在此事上的意见。

外交部的行动很迅速,在当天中国驻日大使便拜会了日本首相原敬,就日本增多的右翼势力隐晦地表达了不满,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有切实的举措来遏制这种危害亚洲集体利益的思想。

面对中国大使的不满,原敬马上表示日本政府已经命令警视厅对这些组织进行严密监视,但是他又表示这些人与陆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慎重处理。

“首相先生,军国主义曾给贵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那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让贵国险些支离破碎,在那场战争中贵国有上百万国民伤亡,北海道直到今日才有所恢复。

贵国民主来之不易,希望您的政府能够切实保护贵国国民的民主与自由,并扫清所有意图破坏贵国民主进程的势力。”

中国大使对于所谓慎重处理的说辞很不满,他希望看到的是日本政府切实的行动。

“大使先生,请您相信我国政府对于民主的决心,谁也不希望残酷的战争再次降临,但正应如此,我们才不得不慎重对待,贸然行动恐怕会有更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发生。

我国作为亚约中重要的成员国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不光是我国会遭到沉重打击,整个亚约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贵国的帮助

并且不仅是解决现在已经出现的右翼组织,而且彻底破坏他们出现的土壤。”

原敬的这一番话让驻日大使立刻明白了过来,这是在和中国提条件,而日本政府目前最关系的就是经济问题,正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才导致了这些疯子的出现。

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一直希望扩大对华出口,也希望能够从中国的中亚大开发中分一杯羹,最关键的是他们希望中国能制定一个专属于亚洲的较宽松的关税政策,以区别其他国家的严厉关税政策。

但是中国大使不愿意将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他直接告诉原敬这需要日本政府首先表明自己的诚意,并隐晦的告诉他中国不接受任何的讹诈。

关税等经济问题是在日本处理完中国所关心的问题后才能谈的。

中国大使的态度很是坚决,目前这个时代与二战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在大部分的小国都明白,实力超群的大国可以随意对小国提出各种的要求,并将其变为殖民地。

再这样的主流环境下,大国只愿意对实力相差不多的强国进行交易,日本没这个交易资格,面对中国大使的强硬态度,他们也只能选择先处理中国关心的问题。

不过他们毕竟已经表达出了相应的态度,为了避免日本在出现更多这样的疯子,中国也一定会拉他们一把。

在中国大使传达了中国中枢的命令后,日本政府立即行动了起来,实际上现在的日本政府对日本陆军也越来越不满意。

在中国的帮助下控制海军之后,日本动不动抬出天皇与政府作对的实际上就只有陆军一方,虽然天皇对此很是惊恐,因为中国政府曾经告诉过他希望日本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陆军还是我行我素。

面对这个对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势力,日本政府早就想将他们彻底打翻在地。

原敬上台时曾在内部会议上说过陆军动辄抬出皇室对政界施压,陆军直属天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论什么事都反复强调统帅权问题,十分令他担忧。

他也希望陆军能够向海军一样彻底失去背后的靠山,被政府控制。

所以他们这些文官实际上也存了利用右翼组织将日本陆军彻底控制的心思,在中国施压之后,他们就有足够的借口处理他们。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海军肯定也会全力完成日本政府下达的命令的,不过原敬也明白不能仅仅只是利用海陆矛盾,必须要给海军一些好处,告诉海军文官是不会亏待他们的。

所以原敬打算结束行动后进一步削减陆军军费然后加强给海军,让海军去买眼馋很久的中国新式鱼雷以及更多的侦查巡洋舰,同时也加大对海军航空部队的投入。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原敬还打算拜会中国驻日司令汤芗铭,中国驻日司令部设置在横田空军基地,这里还有中国一整支航空队他们装备了重型的百眼巨人轰炸机以及一支空降兵部队。

如果出现任何问题,这里的中国部队能够第一时间介入,帮助他们稳定局势。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