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吴宋三分庐江,司马懿暗助孙权

第2528章:楚吴宋三分庐江,司马懿暗助孙权

吴楚两国争夺庐江郡的激烈程度,简直堪比秦楚争夺江陵郡,宋明争夺广陵郡。

江陵郡在秦楚两国之间反复易手,广陵军则在宋明两国之间反复易手,而庐江郡也在楚吴两国之间反复易手。

庐江郡本来归属于庐江太守陆康,但由于陆康之兄陆纡,以及长子陆儁,全都战死于孙家之手,使得以陆康为首的陆家对孙坚恨之入骨。

所以,在孙坚攻取江东的过程之中,庐江也是反抗力度最大的一郡。

无论孙坚怎么劝说,陆康说什么都不愿意降孙。

后来孙坚先后夺取了吴郡、丹阳、会稽、豫章四郡,以及九江郡南部的部分区域,又攻取庐江过半数的县城,统一江东之势已成。

陆康自知不敌孙坚,于是干脆祸水东引,带着陆绩、陆游、陆逊等亲族,以及尚未被孙吴攻取的庐江南部五县:皖县、舒县、居巢、寻阳、铜乡,直接向当时还是的楚侯刘秀投降了。

刘秀得知后自然是大喜过望,毕竟字节举五县之地归顺,而且还是五座富裕的城池,这对于当时只有荆南四郡的刘秀来说,可是从来都没碰到过的好事呀,所以自然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刘秀没有任何犹豫,选择接受了陆康的归顺,以及庐江五县之地,自然就要承担陆家和孙家之间的恩怨。

庐江是江东的西面门户,孙坚也绝对不可能放弃庐江。

所以,之后围绕着争夺庐江郡,吴楚两国发生过多次大战,而且每次都打的极为激烈,互有胜负。

最为艰险的一次,哪怕是楚王刘秀亲自领军,也依旧被被孙武打的节节败退,接连丢失了皖县、舒县、居巢、铜乡四座城池,只剩下最后一座寻阳城苦苦支撑。

不过这次危机最终还是被刘秀用谋略给化解了。

时值倭寇进犯东部沿海,吴郡和会稽两郡遭劫。

孙坚派孙权前去镇压后方的倭寇,结果孙权却反被倭寇击败,不得不撤走前线的部分兵力,并调前线的孙策前去镇压倭寇。

刘秀得知此事后,挑拨江东各地的山越,共同发起反叛,差点就一举掀翻了整个吴国,而这也逼得孙坚不得不从庐江撤军,前去平定山越叛乱。

孙坚主力大军这一走,刘秀才不费吹灰之力,又重新收回了沦陷的庐江三城,只剩舒县一城未能收复。

舒城有鲁肃坐镇,刘秀强攻数次,不但未能攻破,反而还损兵折将吗,无奈之下只能暂时放弃强攻,先围城,等攻吓了北部的潜县、六安等八县之地后,再攻打舒县不迟。

孙坚忙着镇压山越叛乱,根本顾不上庐江郡,为了防止庐江北部被楚国夺取,于是遣使者前去寿春,游说宋王赵匡胤,从江淮地区出兵庐江,宋吴两国联手对抗楚军。

江淮地区,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指的其实就是徐州广陵郡的,以及扬州九江郡和庐江郡。

只不过这三郡都是面积大郡,三郡加起来比中原任何一州都要大。

除此之外,江淮地区沟通南北,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再加上江淮地区又是水土肥沃,人口稠密的丰饶膏腴之地,所以才会被单独划分出来,并被宋明两国反复争夺。

此时的宋国已经占据了江淮大部区域。

九江郡十四县之地,宋国占据北部十一个县,南部三县则为吴国所有。

广陵郡十二县之地,宋明占据西部六县,而明国则占据东部六县。

江淮三郡之地,宋国已得一半,乃是当之无愧的江淮霸主,自然也想要彻底占据江淮地区。

可奈何明国太过于难缠,哪怕宋魏两国联手,发动了十三次中原大战,虽强行攻占了明国数郡之地,却也同样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并未能占到太多便宜。

反观明国,经过三次中原大战的削弱后,竟然直接和齐国合并了,综合实力不但没有丝毫缩减,反而还比之前更强了。

面对这样的明国,哪怕宋国发动倾国之兵,也讨不到多少好处。

除了明国之外,宋国还和魏秦吴三国接壤。

秦国乃是诸侯霸主,不主动来攻打自己就不错了,宋国根本不敢招惹秦国。

至于魏国,和宋国乃是盟友,而且唇亡齿寒的那种。

宋魏两国任何一个灭亡,另一个都无法独存,所以魏宋都不会觊觎对方的。

宋国总共四国接壤,秦魏明三国都不能碰,那唯一的扩张方向,也就只剩下同处于江淮之地,归属于吴国的庐江郡了。

对于宋国来说,拿下庐江郡的好处太多了,不但能独霸整个江淮流域,而且还能完善国都寿春的防务。

庐江郡的安丰县,距离宋都寿春的距离,可是只有区区百里。

虽说在吴国彻底稳定江东,将楚国势力驱逐出庐江之前,不太可能会对同为盟友的楚国动手,可确实距离自己家门口太近了,哪怕是盟友也会让宋国上下都睡不着觉的。

宋国虽决定对庐江下手,可吴国毕竟是盟友,直接撕毁盟约的话,吃相就有些太过于难看了,所以必须要找个好的借口,让天下人不要说闲话才行。

为此,赵匡胤苦思冥想,一直都没找到适合的理由,却没想到吴国主动给他们送了过来。

对于吴使请求出兵的请求,赵匡胤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原因无他,吴国所给的好处太少了。

吴国想请宋国出兵,帮吴国保住庐江,可是却只愿付出粮草和钱财。

赵匡胤想要的是底盘和人口,吴国这种吝啬的作法,显然是无法让他满意的。

宋国拒绝出兵,自然让吴国焦急万分,毕竟此时的吴国根本无力支援庐江,而仅凭庐江的守军又根本挡不住楚军,在这么拖下去的话庐江北部八县都将为楚国所有。

吴国也知道宋国对庐江郡的觊觎,可相比于对宋国的不满,吴国上下都对楚国却是深恶痛绝,所以宁愿便宜宋国也不愿意便宜吴国。

最终,吴国同意以割让庐江最北部的安丰、雩娄、阳泉三县为代价,以换取宋国出兵庐江郡。

此时,庐江北部的八县,已有四县被楚国攻占,另外三县又被吴国割让给了宋国,吴国在庐江北部反倒只剩下了一县之地。

赵匡胤在接收了三县之后,却以筹措粮草为由拒不出兵,直至这最后一县都被楚国攻取后才出兵。

赵匡胤之所以会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盘,毕竟吴国的地盘被楚国占了之后,他在夺回来的话,那可就不是从吴国手中抢的,而是从楚国手中抢的,自然也就不用在还给吴国了。

这么做,既不用撕毁和吴国的盟约,又能扩张势力,可谓两全其美。

赵匡胤这次出兵吕江,共举十万大军,分别从九江和汝南两地,分两路出兵,共同征讨庐江楚军。

九江这一路六万宋军由赵匡胤亲自统军。

而汝南的四万宋军则由赵光义领军。

刘秀得知宋军来犯,并且还是十万大军,自然是大惊失色。

楚国攻略庐江的不过是一支偏师,又岂能挡得住宋国十万大军?

可就这么放弃庐江北部的底盘,刘秀自然也不甘心,于是一面遣使去和赵匡胤谈判,一面向庐江北部增兵。

赵匡胤对于庐江郡势在必得,又岂会轻易被楚使说退?

无论刘秀提出什么条件,赵匡胤全都置之不理,他的目标只有庐江郡。

刘秀虽往庐江北部增派了兵力,并且亲自前去指挥军队,可奈何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在连续三座城池被攻破,折损了近万大军之后,刘秀意识到敌我实力悬殊,与之正面对抗殊为不智,于是决定主动放弃六安和潜县,并撤销对舒城的围困,全军撤回了庐江南部,并集中兵力死守居巢。

刘秀这么做等于是将庐江北部八县拱手让给了宋国,但宋国若想继续攻略庐江的话,就必须拔掉舒县这枚钉子,才能继续攻略庐江南部地区。

宋国若是真攻打舒城的话,等同于主动撕毁了和吴国的盟约。

若是不攻打的话,则无法惊全攻,占据整个庐江郡。

不得不说,刘秀这招让赵匡胤很难受,他确实很想要庐江郡,可是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想彻底交恶吴国。

除此之外,楚吴两国在庐江的总兵力,加起来也有五六万之多。

宋国若是不顾一切,强行占领庐江的话,最终就算是赢了,恐怕也只会是惨胜。

在赵普、阎象、赵雍等人的劝说下,赵匡胤决定见好就收,只占据庐江北部八县。

至于庐江南部的七城之地,让楚吴两国去争吧,反正最大的好处已经被宋国摘走了。

孙坚得知后,虽对赵匡胤极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毕竟除了主动割让的三县之外,其余五县都是宋国从楚国手中夺来的。

吴国自己保不住庐江北部,难道还不许宋国攻取吗?

自此之后,庐江郡一分为三,北部八县归宋国所有,西南四县归楚国,东南三县则归吴国。

这次孙策出兵伐楚,就是从舒县和豫章出兵,分水路两路共同进军,攻打庐江的西南四城。

楚国上任庐江太守是宋缺,面对吴军数次进犯,他都收住了庐江,其中一次还是孙武领军,也因此而接连晋升好几级。

也正是因为有这这样的战绩,宋缺才有资格在这次北伐中,成为邓禹的左翼军主将。

宋缺被调走之后,接替他位置的人是郭子仪。

郭子仪才刚升任为庐江太守,都还没能彻底掌控庐江西南四县,孙策的八万吴军打了过来,绝对堪称是楚国最倒霉的一任庐江太守了。

对于郭子仪来说,这次是吴军来犯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只能在他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到做好。

郭子仪手上总共只有两万兵力,面对孙策来势汹汹的八万大军,根本无力出击,只能死守这一条路可走,同时向江夏的刘秀求援。

结果,开战才不过三天,重镇桐乡就失守了,守将郭涛被孙策斩杀。

第六天,居巢失守。

居巢守将无支岐,虽挡住了栗虎、栗鹿、栗羊三将的联手,可再加上一个孙策的话,却也依旧不是对手。

居巢失守后,无支岐不得不率残军突围,退守皖县,可郭子仪却让他放弃皖县,集中兵力死守寻阳。

郭子仪和无支岐汇合后,集中兵力死守寻阳城,而孙策则率水路两路大军进逼寻阳。

吴军连战连捷之接,开战不过十日,就连破三座坚城,眼看着就要彻底攻占庐江南部,士气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孙策打了胜仗,吴国上下都很开心,可是却唯独一人除外,那就是复杂押运粮草的孙权。

孙权一直不服大哥孙策,想要取而代之,而此番孙策伐吴成功的话,他的野心将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此时,孙权大帐内,一个黑衣人正不紧不慢的对孙权道:“二公子,考虑的怎么样了?还继续犹豫下去的话,吴王之位可就与你彻底无缘了。”

而他正是失踪已久的司马懿。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