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王要干什么

自从皇上下旨召凉王回京,凉王府那边就安静得可怕。

林云珠还跟林云紫说:“凉王肯定不会就此认输。李承昊也不会真的躲在凉王府韬光养晦。肯定在密谋大事。”

但皇上和太子的人都盯着凉王府,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而皇上下旨没过多久,保定府那边的新安县下辖的村民就开始闹事。

据说村民把县衙都围了,事态也在逐步扩大,眼看就要波及到附近的县和府衙。

这两日,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村民是怎么闹起来的呢?

这还得从皇家行宫开始说起。

先皇登基后,慢慢修缮了皇宫,又想着帝国经历了前朝的昏聩和多年战乱,应该休养生息,便没有大兴土木。

皇上登基后,也没提这一茬。

前几年,眼看国库充盈了一些,就有官员劝说皇上修行宫。

皇上让户部和工部核算一番后,就同意了。

行宫选址就在新安县。

行宫修了几年,眼见就快要完工了,中秋后主殿上梁,却是出了大事。

因为上梁是大事,这又是立国后的第一个行宫,皇上很重视,派了太子前去。

本来祭梁的时候,一切都进行得挺顺利。

到了上梁的时候,那拉正梁的绳却断了。

当时太子就觉得不吉利,把这事给压了下来。

因此,这事是没有传出来的,知道的人仅限于现场那些。

但那些人都被太子下了封口令。

今年的秋收,保定府又遭了连续大雨。

有些县倒是抢收成功,新安县这边,却遭了不小的损失。

县令报了灾情,朝廷也酌情进行了减税。

但这几日,行宫上梁那日的事却被宣扬了出去。

还有人把这两件事和太子妃产女的事搅合到了一起。

有传言说,修行宫的那个地方,是神灵的栖息地。

可朝廷在那里大兴土木,扰了神灵的清静。于是,神灵降罪下来。

粮食减产,太子无子就是最好的佐证。

甚至有人说,若朝廷不停止行宫修建,新安县将会年年遭灾,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于是,大量的村民就聚集到了县衙,要求县衙向朝廷请旨,停止行宫的修建。

新安县令一开始还好言劝说,并不敢往上递折子。

这可不是小事,不管这件事最后怎样处理,他都会被记一笔,仕途是没有指望了。

所以,新安县令一直压着。

但这事慢慢就蔓延到了新安县的两个邻近的县,据说那边的村民担心灾情会影响他们,也闹了起来。

新安县令一看,这事根本捂不住,只能硬着头皮上折子。

保定知府倒是聪明,他一看这事,就发现了有人在兴风作浪。而且隐隐有针对太子的势头。

于是,一刻不敢耽误,将这事报了上来。

朝堂上这两日就在吵,要不要停止修建行宫。

虽然每次大朝会都吵翻了天,但几个阁老和六部尚书却都没有表态。

皇上和太子也都在观望。

反而是二皇子显得着急,连续几日去了御书房求见。

据说,淑妃也连着两日求见了皇上。

但林云珠却瞧出了一种山雨欲来的气势。

果然,等到林文杰下值回来,就对几人说:“这事瞧着是在针对太子,也可以说是在针对皇上。”

“难道是凉王搞出来的?”林云晓问道。

“八九不离十!”林文杰道。

“不是说一直盯着凉王府吗?”刘心瑶问。

林文杰看着几人,“盯凉王府只能盯住李承昊。”

三姐妹和刘心瑶顿时明白,这次是凉王在出手。

李承昊不过是牵制皇上和太子耳目的幌子。

“凉王想要干什么?”林云晓急道。

林云珠心道,干什么?造反呗!这明显是在造势。

但这话,即便是在家里,也没人敢说出来。

毕竟,人家还是亲王呢,在人没造反前,若被别人听到,林家人就是造谣。

林云紫也没回答林云晓,而是严肃道:“若是这样,恐怕这只是开始!大哥得小心了。”

林云珠点头,目前看来,凉王是肯定不会回京了,不知道后面还要搞出什么事?

但看凉王的做派,应该还没有充足的准备。

根据原书剧情,凉王也是在五年后才起事。

这样的话,凉王就应该想办法拖着不回京,继续筹备。

他在京城搞事,不过是做两手准备。

若能不回京,就起到了扰乱朝堂的作用。同时也抹黑了皇上和太子。

若皇上铁了心要让人回京,这就是为他造反造势了。

只是,不管是为了不回京搞事,还是为造反搞事,肯定不会这么点阵势。此后,一定还有大手笔等着皇上。

大哥是太子的人,很容易被牵连,所以林云紫让他小心。

林云珠心里却很激动,若凉王扛不住,真要造反,那太子的胜算就大了。

一来,凉王肯定准备不足;再一个,叔叔对侄子和弟弟对兄长,是不一样的。皇上还在呢,凉王那些“清君侧”的口号也根本站不住脚。

只要凉王倒台,她就改命成功。

目前看来,太子对二皇子和三皇子,还是有压倒性的优势。

只希望皇上给力一点,咬死了让凉王回京。凉王就没得选。

虽然皇上、太子和朝堂大佬都看出了这事的门道。

但新安县的事情,还得解决。

既然是针对太子,白尚书就提议让太子的人去新安县把此事摆平。

这事本就不是个容易的差事。

太子阵营的人,也没人愿意去。

最后,一番拉扯,落到了林文杰头上。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