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糊名法其实并不是杨骁的首创。

此法创立于唐朝武则天即位初年,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称为糊名法。

但是,当时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

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

只不过,因为不再考虑考生平时的真实水平和道德表现,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品行,导致进士及第者也不一定是众望所归者的弊端。

而从科举制度保证公正性的角度来说,糊名的优点是明显大于其局限性的。

“吾皇圣明!”

冯道和王溥都不约而同的赞了一句。

“再者。”

杨骁想了一下,又道:“朕认为,殿试光是选出一名状元郎,还不够。从今往后,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可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为县一级主考,考生考中后称‘秀才’。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州府一级主考,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

“会试是在乡试之上,开考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则是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贡士,才有资格参与殿试,有成为进士或状元的可能。”

“所有进士及第之人,皆为天子门生。”

“……”

听到杨骁的这一番话,王溥和冯道都不由得瞪着眼睛,愣了许久。

杨皇帝这般,对科举考试的改革的力度无疑是较大的。

他彻底完善了科举制度。

“此番制科,可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还有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诺!”

旋即,杨骁就拿起了御案上的策论试卷,阅览了一番。

有两个人,是杨骁格外关注的。

一個是李进,另一个就是李重光。

且不说李进,那个名为“李重光”的少年郎,就不是泛泛之辈了。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李重光乃是南唐国主李璟的第六子,本名李从嘉,也就是后来的“词帝”李煜。

这个时候的李煜(李从嘉)还是少年,不过十六岁,可谓是非常稚嫩的了。

不过,他的文采非常了得,还工于书画,能通过大明的这次科举考试,也实属正常。

杨皇帝把一些见识比较独到,才华出众的考生的文章,都看了一遍。

不出意外的话,这次制科的前三名,就是李煜、冯伦和李进了。

从各方面来看,李进是当之无愧的“状元郎”。

但,杨骁却并不想钦点李进为新科状元。

在杨皇帝看来,李进的性子太傲了,恃才傲物,虽有大才,却不谙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者是他不屑为之。这样的李进,毫无疑问是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的话,怎能成大器?

所以,杨骁寻思着,要好好打磨一下李进这块“璞玉”,磨平他的棱角。

如此一来,杨骁以后用着他,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于是乎,杨皇帝几经思索之后,决定钦点冯伦为状元,李进为榜眼,李煜(李重光)为探花。

其余的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则是由大臣们评选之后,再由杨骁拍板决定。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殿试过后,杨骁就在兴庆宫设宴,款待了所有进士。

这八百名进士,也称得上是“天子门生”了。

所以,诸如王溥、冯道、苏禹珪、魏仁浦等公卿百官,也都参与了这一次宴会。

有官身的大臣各自落座,有功名在身的进士们,也都十个人一桌,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以及一壶又一壶的御酒。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杨骁还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皇帝,经常都能以身作则,告诫天下臣民勿要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杨骁这次能如此慷慨的设宴,还是非常罕见的。

由于参加这一次宴会的人太多,所以杨骁也坐在了兴庆宫外的丹陛之上,身边一左一右的坐着皇后刘玉仙,以及皇贵妃符金盏。

兴致一来,杨皇帝就让诸进士即兴作诗或赋词一首,以祝雅兴。

进士们的文采颇为了得,但他们平日里都忙着钻研学问,作诗或者是作词,的确不是他们所擅长的。

所以,在杨骁看来,他们所作的这些诗词,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算不得什么惊艳之作!

“陛下,昔日唐太宗李世民见新进士缀行而出,曾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今时今日,恰如彼时彼日。”

符贵妃小酌了一杯,巧笑嫣然的看着杨骁,柔声道:“陛下开创新朝,尊儒尚孔,大兴文学,让全天下的人才都能被陛下所用,被大明所用,江山基业,何其之牢靠了?”

“趁此时机,陛下你何不赋诗一首,以咏其志,以抒其怀?”

一听这话,杨骁就白了一眼符大娘子,没好气的说道:“爱妃说笑了。朕一个武夫出身的皇帝,哪里能跟那些文人雅士一般赋诗作词?”

“你要看朕的笑话吗?”

以符金盏的情商,自然是不可能让杨骁出丑,下不来台的。

符大娘子这么做,有她的用意。

符金盏于是凑近了杨骁的耳畔,美眸中闪过了一抹亮光,低声道:“陛下,你的诗文如此了得,何必藏着掖着?”

“前些日子,你不是才写过一首诗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何其之应景?”

“……”

杨骁深感无语。

他的确是给符大娘子写过这首诗的。

要知道的是,杨骁是“粗鄙”的武夫出身,学问不高,书法也一般,这还是杨骁抽空的时候苦学得来的成果。

不然,杨皇帝的文化有的时候还有可能会被人在私底下讥笑。

饶是如此,并不代表杨骁的诗文方面差劲。

别的且不说,他就曾在明州的时候,写过一首传遍了天下,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惊艳了许多文人墨客。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