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又来了

保乡军所产套筒式军刺,安装简便,其后部装有弹簧卡扣,可支持数百次拆卸。目前铁坊产能与铳坊制造燧发枪速度基本持平,可确保每支枪皆有刺刀装配。

但徐晋仍觉产能太过不足,保乡军急需全面装备升级。

“吾将令匠部增派人手,务必大幅提升刺刀产能!”

只要刺刀不缺,燧发枪则可先从洋人处多购以应一时之需,同时铳坊亦在加紧生产。

保乡军若能全面升级此二者,长枪手等古典兵种基本可淘汰,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火力密度与烈度皆将有质的飞跃。

当然,战术亦需相应改变,明军将得见真正的线列步兵。

最终,徐晋来到炮坊,此地稍显破败,连带师徒不过六七十人,主要原因是缺少技艺精湛的炮匠。

这些人还是保乡军费尽心力从三府辖下搜罗来的。

“炮坊月产量多少?有无棘手难题?”

大将军发问,炮坊匠头赶忙答道:“回大将军,如今铁料充足,只是人手短缺,目前每月可产三斤炮四门,每年可产六斤炮三门……”

见大将军眉头微皱,匠头又笑着说,如果全力生产碗口炮这类小炮,月产二三十门不在话下。

“要这小炮何用,我保乡军需要的是重炮、大炮!”

徐晋冷哼一声,心中无奈更甚。

这传统火炮以金属铜打造,有铸造容易、寿命长、易养护、精度高四大优势。

但缺点是造价高昂,华夏自古缺铜,很长时间都将其铸成货币,一尊铜制火炮的成本可想而知。

况且,铜炮耐高温高压能力欠佳,铸造时必须加厚炮管,以防炸膛。因此,看似粗壮的炮身,其炮眼实则仅能容纳一拳,威力自然有限。

鉴于此,明早期已开始使用铁铸炮,因铁造价低廉,且承压能力更强,在相同重量下,铁炮价格更低,威力更大,极宜大规模装备。

保乡军家底薄弱,无自然力负担铜炮。

然而,此时铁炮的性能和寿命不及铜炮,铸造时易出现气泡,引发炸膛,对生产工艺和炮匠技艺要求颇高。

思明府地域狭小,炮匠技艺平庸,几乎无铸造重炮的经验。因此,徐晋虽心存不满,亦未过分苛责这些匠人。

“欲实现重炮批量生产,必先拿下广西乃至两广地区……”

此前,徐晋曾疑惑,此时欧洲应仍流行铜炮,为何红夷人卖给他的皆为铁炮。

后经调查,他发现这些铁炮的源头在澳门,那里有一座“卜加劳铸炮厂”,由嘉靖年间的葡萄牙人卜加劳创立,规模较大。

大明所称的红夷重炮,几乎皆购自此处。此炮厂原只生产铜炮,后引进大明的铁炮技术,交由华工铸造,品质优良,胜过明廷自产火炮。

也就是说,那狡猾的葡萄牙商人米格尔说甚么火炮铸造难,海运成本高都是骗人的,这家伙从卜加劳炮厂(本章未完,请翻页)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