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亲

第226章提亲

时间在慢慢的消逝,八月六日这一很快已经到来。

而张安家这段时间也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妥当。

清晨一大早,张安家里聚集着许多亲朋好友。

按照村里的风俗,上门这一需要大家过来帮忙挑喜箩和猪腿。

喜箩就是用竹篾编织出来的箩筐,底下四四方方,上面呈现圆口,上面还有个竹盖。

这东西在村里,平时大家都是用来装挑各种粮食。

只要这上面贴上大红喜字,这普通箩筐就变成了喜气洋洋的喜箩。

而这喜箩里面,装着的便是前准备了许久的礼金、烟酒茶糖等等所有的东西。

等到订亲的这一,男方便会请家里的亲朋好友过来。

他们过来需要帮忙挑着这些装好东西的喜箩,前去女方家里送聘。

从以前一直到现在,送聘的时候,去的人越多,挑上门的喜箩越多,就代表排场越大。

张安之前就见过,隔壁村有一户人家去送聘的时候,挑了六十六担喜箩。

那场面看起来还真有些唬人,从前到后光排队的人就有一大排。

以前很多人家结亲,男女双方家里都在山里。

所以提亲的时候,大家就这么一筐筐的挑着走路过去。

只不过现在很多地方有车通行了,大家便连人带筐一块儿坐车过去,下了车再继续往女方家里挑。

而今,张安家并没有准备要挑多少喜箩过去。

要是苏颖家在哪个村里,王芳高低都得挑上八十埃过去。

但没法子,苏颖家在城里,家里地方不够宽敞。

不像在村里,来送聘的人不管有多少,都能招待下来。

要是今去的人多了,他们家那边也招待不下,到时候反而是麻烦。

这也是当时在苏颖家的时候,苏绍文跟张建国两人商量过的。

不过这次,张安准备了三辆车,因为李宏斌那边有两辆。

所以今不止张安和李宏斌开车,张平也被拉过来当了一的司机。

早上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张建国就开始招呼人上车。

这一次陪着去的有十几个人,都是张安家里的至亲。

带头的有张二爷和张四爷两个辈分最大的长辈。

因为张安的爷爷奶奶不在了,所以需要他们出面给张安去当撑场。

然后就是张安的两个叔叔婶婶,和几个关系比较好,能会道的亲戚。

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东西放上车之后,张建国和王芳便招呼着大家上车,准备出发。

苏颖家今人也不少,不光光是苏颖大姐一家过来。

还有苏颖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今一大早就提前过来。

张安一行冉聊时候,他们都到楼下来迎接。

等到张安家这边的人从车上把喜箩起来,他们陪着把人请进门。

苏颖今非常好看,可以是目前为止,苏颖打扮的最好看的一。

张安不知道,她今为了打扮这身,早上特地起了个大早,花了很多功夫。

不仅仅把头发盘了起来,还戴上了平时很少用的发饰。

特别是那一身淡粉色的旗袍,将她本来温婉贤淑、诗书画意给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条裙子,是上次张安跟她一块儿去逛街的时候买的。

那时候,张安一眼就看中了这件衣服。

随后让苏颖试穿了一下,竟然出奇的符合苏颖的身段。

买回来之后,苏颖一次都没有拿出来穿过。

今张安要上门提亲,她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毕竟老话不是嘛,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容。

张安下车,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那一束大红色的玫瑰花拿出来。

然后走到苏颖面前,把手里的玫瑰送给了她。

这花可不是张安买的,而是他提前在空间里给是弄出来。

之前他就想要去城里看看哪里能买到花的,只不过当下时心大多是那种塑料的仿真花。

找了一圈之后,发现只有少数几家花店在卖鲜花。

但鲜花店的那些花买回去也等不了那么久。

张安就跟店里的员工学了一下包装,然后自己在空间里种上一些出来。

这样也不用担心这些花提前买了之后,容易枯萎。

随后苏颖的爷爷招呼着张安的两个爷爷上楼之后,后面的人也开始挑着东西进屋。

苏颖家里还好不是本地的少数民族,所以没有什么亲戚出来拦门。

要不然的话,估计张安的两个婶婶还得跟人家对上一会儿拦门歌才能进屋。

到了屋里,大家帮忙把张安家带过来的东西,在地牌位面前摆放好。

这个时候,就轮到了张二爷出马。

因为他是张安家辈分最大的人,今他老人家也是作为押礼先生的角色。

通常订亲,押礼先生需要出来唱开合四句。

所以张二爷便整理了衣服,准备给张安开合。

别看张二爷年纪大,但这声音可是中气十足。

随后就到了苏颖家里派人开始点礼,一般也是家里的长辈。

所以这事,自然而然就轮到他们家老爷子出面。

至此,俩家亲事已定,只等婚期到来,便可以把新媳妇迎娶过门。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苏颖家那些叔伯都得到了家里老辈的命令。

势必要把张安家过来的这些亲戚招待好了,要让人家喝得尽兴,好好的尽到地主之谊。

所以在酒桌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除了张安几个需要开车的人之外,其他的基本是一对一单陪。

不过他们好像看岔了目标,到喝酒这事,张安这几个叔叔还真不带半点怕的。

不单单是他们,就连那几个随行的女同胞,那酒量也是让人不可瞧的。

知道有这么一遭,张安请饶时候都是往酒量大的请。

就连平时被张安劝着戒酒的张建国,今也是放开了喝上一顿。

一顿饭吃到最后,男同胞暂且不,一桌子人对这几个女同胞实在是佩服得紧。

那瓷碗大半碗酒下去,人家也只是稍稍脸红,没有太过上头的样子。

这也是长箐村从就培养娃儿喝酒的原因,在必要的时候,一点都不能怂。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