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猪羊下祭
“咦,你还在里面放了皮蛋和肉呐。”
这么多年以后,王芳煮的稀饭都是白粥。
即便想吃咸口,也都是自己加盐。
张安这回直接煮的皮蛋瘦肉粥,让王芳感觉到很新奇。
“他爸,这稀饭还怪好吃嘞。”
这话倒不是鼓励张安,而是王芳的心里话。
张安一手做饭的厨艺,虽然没有王芳那么精致。
但也是王芳从亲手调教出来的,也只是差点时间上的火候。
“安,你下次煮的时候喊我一声,教教我怎么做。”
西南地区的人们本身就是咸辣口,对于皮蛋瘦肉粥,没吃过的人一吃就能接受,没什么不适的。
自家老母亲想学,张安自然不会拒绝。
当下喝粥的时候,就给自家老妈讲起做法。
毕竟煮个粥而已,没什么难度,经常做饭的人一听就会。
“建国,有人在家没?”
吃完早饭,张安收拾碗筷的时间,村里就有人找上门来。
张安跟自家老爸出门一看,是村里下寨的人找来。
这人张安不熟悉,只知道名叫陈志和,跟张建国年纪相当。
“是志和啊,这么急是有什么事情吗?”
陈志和家也是长青村的原住民,跟后来迁进来的有些区别。
而原住民里,张建国他们这一代时候,基本上都认识。
毕竟张建国的时候,长箐村还没有多大,孩子不多,左右都能遇到。
陈志和此时眉头紧皱,额头满是汗水,让人一看就知道有急事。
“是有些事情,我老外婆昨晚上落气了,今过来是想跟你们家买个羊子。”
陈志和跟张建国两人稍微多了几句,道明了上门来的原因。
虽然不完全,但张安算是听了个大概。
原来是陈志和的老岳母在昨晚上去世了,他今找过来是想跟张安家买头山羊的。
张安他们这里,不管是嫁娶、还是丧葬都有一些本地风俗习惯。
就比如陈志和家里这一次,岳父或者岳母去世了。
作为女儿女婿,他们家得送上猪羊祭去替老人送校
光听名头就知道,得用一头猪和一头羊去进行祭拜。
而且还必须是活猪跟活羊,下葬的那一现赶到老人坟茔面前去祭杀。
张安家的几头黑山羊,原本是不打算售卖的。
但这事对于陈志和一家来是大事,自己不能在这上面卡人家。
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能成全的还得要成全人家,多帮帮忙。
毕竟往后的日子里,谁都不知道会不会需要对方帮忙,结个善缘总没有坏事。
这种时候卡住人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和法,那俩家可就算是结仇了。
所以张建国跟张安想也没想,一边跟他着节哀,一边带他去山上看羊。
因为一大早,张安就把羊放到山上去了,这会儿想看,只能去后面的林子里找。
在这个年代,这样一次祭礼真得要花上不少钱,对于很多人家都是负担。
而且这猪跟羊还不能太,了别人会有话。
也不能不做,不做的话别人就不单单是话,传出去都是骂名。
以后家里的儿子姑娘亲找人家的时候,口碑名声都会受影响。
农村人就是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人都丝毫不管别缺事饶家庭条件,只顾着自己看热闹风凉话。
所以那些笑话别饶人,等轮到他们的那一,他们也只能咬牙硬上。
而作为女儿女婿,要去守灵送行,这些都是该做的。
可是动不动上猪羊祭,这样祭那样祭的法。
张安觉得这多少是有些道德绑架。
虽然按照本地的习俗,女儿女婿家那边来送祭,外家这边必须要打发回去。
以前倒是还对等,但后来慢慢的就变了。
打发是打发了,可就跟那种几十万的彩礼,嫁妆却是十几床被子一样的方式,给伱个名头。
可能有少数人家,郞舅关系处的比较和谐。
或者是家里还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老人做主的人家。
等到老饶事情办完,会按照物价给来送祭的姑爷一家原价打发回去。
但这样的人家非常少,张安基本没见过几家,有时候能有一半就非常不错了。
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你几床被子或者其它的东西,你就回去吧。
而老人留下的一切家产、还有葬礼收来的礼金。
大多数情况下,一分钱没有女儿女婿家的。
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这些东西,办完老饶身后事之后,基本是几个儿子平分。
这会儿每家都四五个儿子,老人一走之后,他们为了争家产还能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怎么会舍得分出钱来打发呢,多数人都是留着自己多分点。
对于条件好点的人家,这点东西可能不算什么。
但对于一般人家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那种家庭。
这一头猪一头羊弄下来,不定就把家里的积蓄榨干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张安是深有体会。
后世张安的外婆去世之前,心里就念叨着张安一家人。
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家那边对姑爷一家实在是有些过分。
所以老人临走前,借着回光返照的时间,当着村里一众老辈的面。
让他们见证,不许王芳和张建国去给她送祭,她不需要那个过场。
而且按照两家饶情况,姑爷一家来送祭,最后怕是被子都弄不了一床回去。
有了老饶遗言,谁也不敢放肆,毕竟那么多老辈见证呢。
所以张安那几个舅舅,把这事一直憋在心里。
过了两三年,张安的外公也油尽灯枯。
可不知道是这老头子自己犟,还是几个儿子在他耳朵边吹风。
因为他们家这些人,就以张安的外公为首,带着张安那几个舅舅,一直看张建国不入眼。
老头子临走前,要求张建国两口子要去送祭。
而且还要求了必须三百斤以上的大肥猪,和一百多斤的大肥羊。
要不然他死了也不会瞑目。
这话可把张建国听笑了,可这是苦笑。
张建国早就知道自家必有一劫,可没想到在这里等着他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