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治世之能臣

第321章殿试,治世之能臣

这一次的考试,并不只有以往的经史子集,而是在此之外又增添了一些额外的题目。

这些题目自然是朱允熞亲自加进去的。

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但为了照顾当下大部分的士子,这些题目朱允熞都放到了加分项中,也就是说——原本的那些题目仍然同过去的科举考试一样,没有变化。

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可以加分的题目。

答得上来,那么被取进士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而若是答不上来,也不妨碍正常的科举。

朱允熞也很明白,临时更换考题,只怕会惹得士子们不满。

更是明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妙处。

所以自这届科举考试之后,才会慢慢从原本默守陈规的科举考试,逐渐变得像朱允熞心目中的考试变化。

要有儒家的思想,也要有政策的考试,更还要懂一部分算数,毕竟治国之道很多其实就隐藏在算术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当然,还要会写文章。

只不过是一些实际应用之中的文书,而非是空谈阔论的八股文。

这次的科举考试不同于以往足足需要九日的时间,朱允熞并没有给诸多科举考生那么多时间。

事实上,他们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

因为朱允熞在题目上做了些许的缩减,并且本来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

之所以考试那么长时间,并且吃喝拉撒都在号舍里面,或多或少也有些服从性测试的想法在里面。

目的并非完全是出自挑选人才。

而在朱允熞下令缩减流程之后,很快,科举考试便结束。

进入到了殿试的环节。

朱允熞虽然亲自担任了主考官,但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自己出的那些题目,而在此之外的题目还是由其他同考官负责。

对于这部分试卷,朱允熞是不怎么知情的。

朱允熞只知道,自己从这上万份试卷之中,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考生,并不算多。

便是把一些不够完善,但有潜力的考生算上。

也才不过一百来人而已。

所以朱允熞心中其实有些失望,大明现在需要的人才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多,现在的大明一边处于陈官冗员的状态,一边又是急缺人才。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才不足,效率不足所导致的。

好在朱允熞心态良好,将人才问题当做一条长线来看待,并未强求现在一次科举就能完全解决。

于是此次科举取士,朱允熞只负责取了自己看好的百人为进士。

而剩下的进士,则要交给其他的同考官确定,以往常的科举取士为标准,符合标准的便取为进士,不符合者,自然也只能是筛除。

直到殿试的前一日,朱允熞才知道,此番科举取士,统共取了进士五百三十一名。

比往常的三百名进士,多了足足一半多。

而朱允熞所取之进士和同考官所取之进士,又有一半左右的比例交叉。

所以这一次科举取士的人数,便是同考官所决定的人数,也比往常多出了一半。

这其中是否有猫腻,朱允熞不得而知。

为了填补朝廷空虚,这一次科举取士的过程可谓是有些粗糙,不乏有可以作弊的环节和手段。

但朱允熞却并没有一查到底。

派锦衣卫去仔细详查,因为朱允熞知道一个道理,水至清则无鱼。

这朝堂的大鱼都被网的差不多了。

也是时候,该往里面养一些鱼,等来年的时候,有个好收成。

反正这水里总是要待一些东西的。

还不如喂一些自己养的鱼,来路清楚一些,到时候收网起来,也更方便,更容易掌控些。

而不是让一些杂七杂八的野鱼摸进去。

甚至龙蛇混杂,住进去一些不该进去的东西,到时候收网可就要麻烦太多了。

所以这一次,朱允熞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太过在意,也让不少人松了口气。

次日。

殿试。

朱允熞朝堂问对。

倒是没想到竟然出现了意外收获,在朝堂上,朱允熞先是向诸多新录取的进士发问,大明未来之国策。

让众进士作答。

这些人中,答什么的都有,有大谈教育,要教化天下万民者。

有安抚百姓,巩固政权者。

大抵逃不过儒家仁德那一套,以道德治天下。

但在这些乏味的回答之中,倒是有两个答案,让朱允熞眼前一亮。

第一个答案,是一个叫杨荣的年轻人回答的。

他认为未来大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仗!趁着现在大明的国力雄厚,就一定要打!打出大明的威望,打出大明的风采来!

一战而定百年!

用一场规模史无前例的战争,来让所有周边的国家知道,大明的实力!

同时也好让大明的周边彻底安定下来。

打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征服和扩张,而是为了将周边的国家震慑住,从而将重心完全转移到大明境内。

继续搞发展。

杨荣的回答看似是在鼓励大明打仗,但实则却是让大明能够收稳重心,专心内政的好方法。

这也和朱允熞的想法稍有些不谋而合。

只不过杨荣的目光并没有放到海外,而朱允熞的目光则是一直放在了海外。

同时朱允熞更是盯上了周边国家的资源。

朱允熞要做的事情,是建立大明在周边国家,甚至是全世界国家的霸权。

正所谓内圣外王。

朱允熞走的便是这条道路!

而第二个回答,则是来自一个叫杨溥的年轻人。

杨溥的主张则和杨荣不同,他认为如今的朝廷,必须要还利于民,让民众也能感受到大明发展的好处。

而不是一味的去发展大明的国力。

因为现在大明的国力其实是比较虚的,建立在众多泡沫之上。

只有真正做到还利于民,让百姓也富足起来。

那才是真正能成为大明底蕴的东西。

更是能够从根本上稳固大明的政权,让大明的国本不动摇。

而这也同样是朱允熞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将更多的财富——不仅仅包括钱,更包括诸多物资还有公共基础建设,一同打宝送给大明的百姓。

让大明的百姓可以享受到大明发展起来的更多成果。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大明的百姓知道,他们与大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让更多的百姓能够支持大明的发展。

这反应在日常当中,就是大明百姓的干劲有所提高。

朱允熞其实并不完全认同精神层次需求理论那一套玩意儿,因为很多时候,精神是能够战胜物质的!

同时也是可以反哺物质的!

全民热潮,的确可以补足不少生产力的不足。

现在的大明,正就是这么一个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时候!

不过,尽管朱允熞对这二人极为看重,但却并没有给他们前三甲的位置。

一来是树大招风。

二来,则是朱允熞必须表明支持儒家的立场。

不能一步到位,直接将自己属意的人才拔到最高,不过随着朱允熞看中的人才一路高升,而状元、榜眼、探花们纷纷原地踏步。

想必大家也就能看出来,名次不是关键。

跟紧太孙殿下的步伐才是真正的关键!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